第一百二十六章 万众一心群山可撼(2/4)
形势一片大好,想要劝谏赵眘强行让吴璘撤军。别看这事离谱,但的确是有一定可行性的。首先,那些失了势的主守派、主和派一定会支持这个史浩的,哪怕不是为了国家大政,而是为了自己的官位不被主战派取代,也一定会这样做的。其次,吴璘是资历大将,四川安抚制置使沈介根本压不住他,只能任他施为。这种军头在外自行其是的状态在大唐可能很正常,但在宋国就不对了。最后,吴璘跟他兄长吴玠不一样,吴璘是一名恭谨之人,现在又是新皇初立,有岳飞的例子在前面,只要中枢下达诏书,就不怕吴璘会抗命。在真正历史上,还真的让史浩把事情干成了。当时吴璘在关中受了一点小挫折,赵眘的退兵诏书抵达之时,已经是腊月,诏书的言辞十分严厉,下令吴璘撤军回到蜀地。吴璘为了避免猜忌,同时也是维护新皇的威严,只能仓促下令撤军。宋军收复的关中失地,三路一十三州全都再次被金军占领。宋军撤退途中遭遇金军的追击,死伤两万余人。但如今的情况又有些不同。史浩搞破坏的时候,山东义军正在与金军打得激烈,虞允文身在两淮,虽然搞不明白具体军情,却也能知道战事紧急,所以一直在给赵眘上书,请他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要起议和的心思。这可是赵眘登基后的第一战,若是能打赢,哪怕只是小胜,也足以稳固皇帝位置了。在了真正历史上,虞允文没有主政两淮,而是去了蜀地,路途遥远,没有时间跟赵眘分析清楚局势,等到吴璘撤军之后,万事休矣。但如今虞允文身在庐州,如果不嫌麻烦,挑一个休沐日直接回到临安,亲自面见赵眘都成,自然不会让对方犯了糊涂。在虞允文的坚持下,赵眘没有下令山东义军撤军,也就顺势没有答应史浩的请求。另外还有关键一点。此时关中金军力量不如历史上强悍。一方面是金国分为东西两个,而且还在互相打内战,无暇支援关中。另一方面则是,历史上那些去关中跟吴璘拼命的金军将领,有许多来到了山东河北战场来稳定局势。就比如完颜守道,若不是他来镇守大名府,没准就被耿京一鼓而下了。也因此,吴璘的作战计划非常顺利,甚至要比历史上还要多占了两个州府。这下子史浩不仅仅暴露了政治倾向,引起了张浚等人的注意,更是什么成果都没有捞到,堪称偷鸡不成蚀把米。如今虞允文督山东义军,取得了这么大的战果,赵眘的北伐意志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