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结构矛盾(2/4)
她也只是想更好的生存。何况,这也不算委屈,她自是欣然接受,极具战斗欲望。赵基端茶浅饮之际,新主簿卫觊抱着一盘公文来到阁楼:“大司马,河北使者抵近榆次,子龙将军遣使来告,是否放行?”赵基拿起茶壶给卫觊倒茶,问:“使者何人?”“颍川郭图郭公则。”“这可是个袁绍肱骨,看来不仅仅是要赎回袁熙。”赵基将倒好的茶碗推过去,卫觊俯身拱手道谢,伸出双手接过,托举着浅饮一口,将茶碗放下后问:“那就放行?”“来都来了,那就见一见。”赵基伸手拿盘中公文,纸张生产最先用在军事,现在终于全面办公化了,但县一级依旧还是竹简为主,大概明年秋冬才能完成太原、西河、河东各县的纸张办公。所以赵基这里的公文,来自郡一级、校尉及以上的公文,都是纸张;而都尉、营督、司马、长史、军正、县令长、县尉的公文,依旧是竹简载体。盘中公文纸张堆迭不到一指厚,可信息量是两迭竹简的数倍。赵基从桌案一侧伸手取笔,翻阅幕府内的公文,仔细阅读,进行批示。很快处理完毕这些轻便纸张公文,赵基拿起第一迭竹简,双手捧着阅读,这是来自雒阳门下省的公文。是台崇写来的,台崇力求详细,所以这道竹简足足用了五十多枚,千余字出头。赵基捉笔朱砂笔不时在竹简上勾画,同意的就画〇,不同意就是个×。台崇的公文上自然是各种门下省的重要议题,最让台崇费心的是吕布提议拜卫将军董承为车骑将军,并以魏越为卫将军,戍守雒都,执行军屯。迁拜董承为重号将军,只能算是吕布对皇长子命名为刘冯的一种自然回应。董承的女儿生下皇长子,按着两汉传统,董承自然要重赏,升官、拜县侯重爵,赏赐庞大财富之类的,现在朝廷财政枯竭,无法执行。但给董承一个县侯,一个重号将军,就成了必须落实的事情。赵基端详竹简片刻:“大将军这是想立一杆旗子,也不知董承能否立得住。”国丈、位同三公的辅国将军不其侯伏完,严格算起来是被赵基扯下来的。赵基不倒伏完的台,杨琦死后,伏完就是当之无愧的公卿、勋贵、外戚领袖。正是赵基软禁了皇后伏寿,使得伏完与皇帝离心,加上伏德意外死亡,伏完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不怎么积极为皇帝奔走效命。皇帝是敏感的,察觉伏完懈怠,自然不会强逼着伏完拉磨。现在伏完真没必要冒着杀头、诛九族的风险帮皇帝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