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格格档> 其他类型> 文豪1983> 第20章 余旋风来了(一)(2/3)

第20章 余旋风来了(一)(2/3)

裕子问余切:“你感到紧张吗?这是你第一次做节目。”余切反过来问:“你觉得我紧张吗?”他给了一个耸肩的动作,这在当时的大陆年轻人也很少见,就这一个动作,让演播厅有了掌声。国谷裕子两眼放光:“我忽然产生一个私人问题要问余先生,但要等到结束之后,再去和他沟通——让我们先进入到文学会谈环节。”这里面又有三个话题,第一个有关于井上靖。“为什么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日本?”第一个话题出来了。这个话题是给井上靖的。他是敦煌学的专家,《敦煌》和《楼兰》的作者。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井上靖因为有可能不被批准进入敦煌,当场跪下来恳求,老泪纵横。但这个话题,对余切这个中国人来说相当尴尬。1909年,敦煌石室得以发掘,中日两国都有研究,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的研究明显投入更多,更有成果。当时国内战乱频发,几乎没有人重视敦煌的研究,仅有的经卷又被国外探险家所购买、劫盗。就连“敦煌学”这个东西,也是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来的。民国的陈寅恪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首先是井上靖发言:“我首先要说,这和两国的学术水平无关,而有一些特别的历史缘故所导致的,我们从东大建国之后的发展来看,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例。”余切点头,他认可。井上靖又说,“从敦煌法制文书所完成的《唐宋法律文书研究》、《中国身份法史》说明了,中国在唐朝时候曾有过先进而现实的法律观念。”继续认可。“我们作为日本人,现在一听到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激动不已,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在场的人这一套逻辑听下来很舒服,为什么?这是正统唐文化在日本的变种说法。日本有“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变种的歧视言论,它隐藏在了学术讨论当中。余切当即就怒了,他举手认为不妥:“最后的话首先应该是我们来说,盛唐的文化,仍然强有力的活在中国人的心中。我再强调一遍,它首先是活在中国人心中的。”国谷裕子替井上靖问:“那为什么中国并没有做出深刻的‘敦煌’文化研究?”余切道:“因为我们当时处于战乱当中,没有条件去进行研究,我们的考古体系很混乱,我们的学者正在经受轰炸——你们来轰炸的。”井上靖一声不吭,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