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洪武的天,不一样(2/6)
下的大明在完成了早期的工业积累之后,是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还是走未曾设想的道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对于朱云峰来说,他不太想插手,这不是他能决定的事。反正既然老朱已经打算晚年与国家合作,那肯定就有他的想法,国家也会帮扶,又何必他来操心呢?所以朱云峰现在的目标就是去看看其它世界的大明朝的情况,亦总归要见识见识。至于朱标。这段时间确实很累。只是累归累,却非常充实。此刻朱标正在奉天殿与内阁还有六部三司开会。大明政治改革后也可以算是群相制度,或者内阁责任制度。内阁的权力加大了,不过只有施政权,财政和军权全被分走,类似于宋朝,避免了明朝一直以来相权和皇权的争斗。听说老朱回来后,朱标对诸多尚书和内阁学士说道:“父亲忽然召孤,本宫先回去。今天商议的事情大家记住了吗?关键是要落实,尽快进行。钱款拨了下去,就得马上动工。还有中间是否有猫腻,都察院必须核算得清清楚楚。最近两年也算是过了些太平日子,前些年父亲置锦衣卫的时候杀了多少人你们是知道的,若是事情没办妥,又不知道多少人得死。”“臣等遵命。”诸多内阁学士与各部尚书、三司主管纷纷应下。这批人其实是洪武十三年置的,也就是钱唐、薛祥、邵质、宋讷、吴沉,吴伯宗、刘崧、韩宜可、偰斯、郑九成、徐铎、曾秉正等人。到如今已经算是稳定了五年,与历史上六部尚书内阁学士一年半载,乃至几个月几天就换一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历史上老朱换来换去,想要的无非是相权不能影响到他的皇权。但这无疑也会造成政治动荡。并且内阁与六部也总揽了财政与施政权,等土木堡之后,甚至还能插手军权,以至于大明王朝中后期又陷入一个死循环。即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相权和皇权争斗,万历天启这帮人摆烂的根源就在于此。现在政治体系进行了变动,把相权分开,这样就导致文官之间只能内斗,很难影响到皇权,又必须依附于皇权,反而关系很牢靠。只是这样也需要皇帝英明。至少目前在朱标的领导下,大明的上层决策权力中心并没有出现分裂的迹象。虽然每个内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或许有不同的意见,但多是对事不对人,也不拉帮结派,往往都是以事情对错来决定派系。有的时候上午因为某件事几个人抱团发表观点,下午就可能因为另外一件事而站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