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朱元璋有AK(1/5)
十多天后,洪武十三年十月下旬。对于朱标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时候。第二代种子已经收割,朱标下令,迅速发放至南方各地。而且北方的红薯、土豆、玉米之类作物也在推进。只是目前北方还地广人稀,想要全面在北方推广还是一件麻烦的事。所以眼下这方面可能要到明年才能达成。但不管怎么样,至少今年江浙太湖地区的百姓会过个好年。有那么高产的粮食打底,加上朱标减免了不少赋税,即便遇到灾年也顺利度过了。而就在朱标处理国事井井有条的时候,老四朱棣又给了他一个喜讯。经过十多天的钻研,朱棣解决了拉壳钩的问题,确实是在他做拉壳钩的设计件的时候稍微多了几毫米。可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虽然他已经严格按照图纸尺寸,用游标卡尺精确每个位置长度,但稍微一点疏忽就造成后果。好在错误不算严重,重新调整,重新冲压之后,做了新的模具出来。这次AK果然不再卡壳。经过十多天的时间,朱棣做了十把AK,十多万发子弹。虽然他第一次做AK的时候花了几天时间,但熟能生巧,且很多部件可以一次性冲压完成,所以之后就快不少。这还是只有一台冲压机,如果有三台的话,十多天的时间,他能造大概四五十把,子弹二十多万发。“哒哒哒哒哒哒哒!”校场上,AK的枪口喷出火焰,远处的木靶背后的土坡迸溅出灰尘。不得不说,朱棣在搞机械方面还是很有天赋。虽然都是自动化的精密机器,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操作。但不管是零部件设计还是模具冲压,都是他自己搞出来的,这就需要一定水平。看到AK一梭子子弹成功发射,中间没有任何卡壳意外,朱标非常满意地说道:“老四,做得很好。”朱棣放下手中的AK,露出憨厚的笑容道:“其实也不算特别难,根据图纸比例画就行。”“但正是时候。”朱标问道:“现在手头上有多少把?”朱棣摇摇头道:“只有十把,机器太少了,如果有十台机器就好。”相比于子弹,AK的构造就复杂许多,里面的弹簧钢索还好,直接就能在现代找个加工厂订做,甚至朱云峰自己的工厂就可以造。但其余机匣、枪膛、击针、导气管、准星、枪管、扳机、阻铁等等几十个复杂的小部件都需要经过冲压做模具。虽然模具都做好了,可这些小部件过于繁琐,一台机器弄一天也最多就是两三把枪的组装部件。所以量产确实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