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修道与联姻(2/4)
列席参议的徐晃起身作揖,说道:“禀殿下,张鲁献汉中而降时,府库粮草多达上百石,晃在汉中用度,皆赖汉中府库度支供给。汉中闭塞为险,粮草难以骤调关中,今不如让二郡自费钱粮,聘请賨人与百姓修缮道路,开长安至上庸之大道。”
巴蜀虽说富饶,但关键环境闭塞,内部产生的钱粮运抵关中需费大量人力物力,故历代中原王朝治巴蜀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巴蜀的钱粮运抵出川,以供朝廷度支使用。
基于闭塞的环境,历代王朝无不大费力气修缮蜀道,故汉中诸道的大规模修缮历史可追溯到西汉。
至李唐时期,汉中诸道迎来第二次大规模修缮。而上庸地区因人口激增之故,库谷道便被修缮。不仅于此,为了调度汉中、上庸的钱粮,李唐多有开辟新道,希望将通过河流漕运。
当下汉中、上庸二郡虽有旧道通行,但钱粮调度依旧不方便,故徐晃的见解倒是出彩,让二郡用收取的钱粮聘请賨人与汉民修缮道路。
张虞考虑良久,看向丞相钟繇,问道:“卿以为何如?”
钟繇沉吟少许,说道:“殿下,秦汉以来斜谷水路,运米以至秦岭中,再由陆上转运至渭水,顺渭水而下,则将蜀粮运至长安。今大王既复以长安为京,则需延续前人旧策,修缮褒水道,将汉中米粮运至关中,或是利于兵马调度。”
“上庸又需修道,故殿下不如令汉中、上庸自修栈道,由孙雍州督视。及褒水道成,汉中米粮可供关中,而关中之兵可征巴蜀。”
从秦朝时,巴蜀运粮至关中,不是被地震震碎并改道的虚假水道,而是一直使用褒斜道中的水路。
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爆发的五丈原之役,其蜀军辎重便从斜谷而出。为了能更好利用褒水漕运,诸葛亮制作了‘流马’以运输辎重。
及至唐朝时,巴蜀的粮草调度依旧延续前代的路线,以水陆联动的方式转运至关中。
“上庸道、褒斜道?”
张虞思索片刻,心中了然,说道:“丞相之言有理,巴蜀水陆道路晚修不如早修,今二郡兵、米难以调度,那便让二郡先行修缮水陆道路。而此事由雍州刺史孙资负责,州府出人调度,计司遣吏核算,御史台遣人督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