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调兵长安(3/4)
内,真真正正在雍凉统兵过的,只有大将军曹真一人。曹真显然记得皇帝休养生息的国策,但只调度一万军队,属实是曹真认为‘最低限度’的应对了。曹睿微微点头,并未作以回应,而是继续看向了书房中的其他臣子。司马懿、卫臻……陈矫……目光移到了新任侍中王肃的身上。王肃是个纯文人,这个曹睿是知晓的。但文人又何尝不能有军略呢?曹睿出言问道:“王侍中,这是朕第一次问你军略。你以为朝廷该如何应对?”王肃拱手说道:“禀陛下,臣以为《春秋》之言,兵者诡道也,不可以常行也。战者必危,不可以恃也。”“诸葛亮在南郑,若是要寇边雍凉的话,乃是自寻死路之举。臣以为其人远道来攻,所行必失。王师以不变而应万变,待其攻来再行应对也无妨。”曹睿轻轻颔首:“朕知晓了。”看来,侍中和侍中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若是刘晔在此,定能直接以军略应答,必然不会像王肃这般扯什么《春秋》的。不过诸葛亮这事,倒也不用任何人帮忙分析。诸葛亮进驻南郑,不就是为了明年北伐之事吗?不然还能干嘛,来汉中种麦吗?就算种麦也误了时节好吗?选王肃做侍中,本就是要借着王肃的儒学和文学功底,来为修律、修经、修史、修文来做监督的。专人专用,不懂军略也就不懂吧。曹睿轻咳一声:“认为该增兵雍凉、或者该作战应对的人举手。”能坐在这里的大臣们都不是犹豫之人。几乎瞬间,杨阜、陈矫、曹真、司马懿、董昭、卫臻就都举起了手。除了王肃之外,曹睿看向了未举手的辛毗:“辛侍中有何见解?”辛毗面色肃然的拱手说道:“禀陛下,臣当年也是随武帝一同走过征汉中之路的。”“臣清楚记得当年武帝所说,‘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汉中地势险峻,连武帝都不欲再度攻伐。见胜而战,知难而退,这才是大军征伐的正道。”“若要进攻汉中,这是知难而进,臣因此反对。”曹睿点了点头:“辛卿是认为不能打汉中,却没说不能增兵是吧?”辛毗想了片刻,拱手称是。曹睿又看向方才举手的六人,口中说道:“欲要调中军的举手。”这种投票议事,众人都不是很适应,但还是遵循旨意进行了表态。这下举手的人,又少了杨阜一人。曹睿召杨阜为侍中,本就是为了借杨阜是凉州人的身份,向他咨询凉州之事的。如今正是要听一听他的言论。曹睿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