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格格档> 历史军事> 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43章 辨污吏,清丈难【求追订】(1/3)

第343章 辨污吏,清丈难【求追订】(1/3)

    何耀是一位子承父业的老吏,家中胡元时便在宣城为吏。朱元璋的兵马打进宁国府时,他父亲因没什么恶名,不仅得以继续在县衙为吏,而且还得了户房典吏之职。有“家学”渊源,且十年前经历过一次大清丈,故而何耀面对这次大清丈并无太大压力,自认为可以轻松蒙混过去。尤其是得知上面派来的清田御史是一位科举入仕的年轻人时,他信心就更充足了。读书人。还是年轻读书人。懂得什么?他没想到,这位蹇御史不仅拿着从京师带来的旧鱼鳞册副本和县衙户房办的新鱼鳞册一页页对照,竟还记着过去十年宣城知县上报的清田政绩。‘这蹇义是有备而来啊。’何耀心中一凛,紧张起来。不过他面上并未表露丝毫,而是作出一副委屈的表情,辩解道:“上官,这田地既能通过复耕、垦荒增加,也会减少啊。”“减少?”蹇义皱眉,“如何减少?”何耀道,“这缘由可多了,如水灾毁田、百姓抛荒。”“水灾毁田?”蹇义冷笑,“据本官所知,宣城过去十年可没遭遇什么水灾,至于百姓抛荒——过去十年既无天灾,朝廷赋税也不重,他们为何要抛荒?”何耀神色愈发的委屈,道:“上官,宣城过去十年是没较大的水灾,可那种不够资格上报的水涝灾害却是年年都有啊。”“另外,朝廷这几年鼓励工商,百姓出行也变得容易,宁国府离京师近,不少农户听闻京师挣钱容易,便跑去京师做工或经商,田地自然就抛荒了。”蹇义眉头皱得更深。他是洪武十九年进士,能成为清田御史,自是有些本事的。从何耀的这番话中他听出两个问题。其一,若真如何耀所说,宣城小水灾颇多,毁了不少田地,那么便是过去十年至少有一任知县失职。因为大明建国以来,朝廷就一直鼓励地方兴修水利、防旱御涝,近五六年则对这方面更加重视,其有水泥相助,兴修水利也更加容易。如此情况下,知县还让水涝毁了不少田地,不是失职是什么?其二,朝野有些人对鼓励工商之事一直颇有微词,其中便有人曾提过“兴工商必有碍农业”。然而蹇义却知道,鼓励工商是当朝国策,几乎不可能更改。若地方真有不少百姓因改行工商而抛荒田地,会不会引起朝局变动?回过神后,蹇义见何耀仍老实在旁候着,便道:“你说所言是否属实本官自会察访,且下去吧。”“是。”待何耀离开后,蹇义当即换了身便服,带上随员下乡。过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