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清廷愚民,身高变迁【求追订】(2/5)
等人其实就是看到了日国改革成功的经验,想要模仿借鉴。”听此,朱标忍不住道:“这么看来,心学相较于理学确实更容易促进改革。”老朱没吭声——他是比较看重理学那一套三纲五常说法的,刘宽来了后,他对这套说法的看重虽有所减轻,但并没直接摈弃的想法。“除了大兴易于固化阶级与思想的理学,清朝还在基础教育方面做文章——他们明面上也宣传重视教育,可办的官学、私塾却还不如大明时多。”“须知,大明人口最多时,也就将近两亿而已,而清朝人口最多时却有四亿多。”“根据后世人的统计和估算,清末时中国人的识字率大概只有5%,而后世推算的明朝识字率则在10%至30%之间。”听到这儿,不论老朱、朱标还是那些嫔妃乃至刚懂事的皇室少年,都露出了与有荣焉的神色。朱樉更是直接拍起了老朱马屁,“都是因为父皇建国之后便大肆兴办官学、推行教育,如此咱大明教育之功才能名传后世!”老朱捋着胡须道:“最高也才百分之三十而已,跟后世全民识字比起来算不得什么。”朱檀也跟着拍马屁,“百分之三十那是后来历史上的事,依儿臣看,这几年父皇除更加大力地兴办官学外,还让卫所及地方官府兴办成人识字扫盲班,如今大明百姓识字率说不定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了!”老朱原本就是故作谦虚,如今脸上的得意之色更掩饰不住了。倒是朱标关注点不同,道:“这满清对教育如此不上心,看来确有愚昧百姓之意。”刘宽赞道,“太子殿下睿智,清廷就是这般用心。除了在思想方面,清廷担心汉人发挥出人数优势,还阻碍火器发展。”阻碍火器发展?老朱、朱标、朱棣等听了都是一愣。“清朝号称圣祖的康熙帝在位时,曾有位叫戴梓的汉人大才喜研火器,发明了一种连珠铳,被认为是后世连发步枪乃至机关枪的原型。”“康熙表面上龙颜大悦,实际却将这种火器束之高阁,并不许戴梓继续研究下去。”“之后戴梓因又研发出了子母冲天炮,遭到当时在清廷做官的西夷教士南怀仁嫉妒,加以陷害。”“康熙明知戴梓是被陷害的,但还是将其发配到沈阳给披甲人为奴,令其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听到这里,朱棢忍不住道:“那什么康熙莫非是傻子?他们清国也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吧,竟不知重视火器?”不用刘宽解释,朱棣便道:“三哥没听明白么?清廷并非不知,而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