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远洋探索条件,京师火车站!【求追订】(2/5)
础,也没有后来郑和七下西洋并远航至非洲的壮举。明代中式海船,在船体上不仅有吃水深的V字形设计,其前尖后硕的独特设计利于乘风破浪,也是一大优点。至于水密仓、多层甲板结构以及升降舵的存在,更是远超同时代欧洲船舶的设计。最后,中式硬帆不适合远洋的说法也并不准确。硬帆相较于软帆主要有两大缺点。一是,在占据同样大小的空间时,硬帆所受风力不如软帆多,意味着其受风时的最高航速不如软帆。二是,硬帆不如软帆容易制造和安装,其重量大,便要求依托的桅杆更高更结实,应用于大海船的上限较低。然而中式硬帆相较于软帆的优点却更多。其为平衡式的梯形斜帆,可根据风力变化进行灵活卷放。又因为是硬帆,需要的缆绳很少,操作起来不仅远比西式软帆简单,也更加灵活。也因此,使用中式硬帆的船只所需水手要比西式软帆船少得多。再则,西式软帆破一个洞就废了,而中式硬帆即便破好几个洞,仍有良好的受风效果。当然,后世传统西洋软帆船,也有一些值得中式帆船借鉴的地方,比如说三角帆。中式硬帆接近四方形,其实也能通过操纵达到一定逆风航行的效果,却不如三角软帆效果好。所以,后世传统的中、西方海船其实各有优缺点,若非放在特定环境下,难分高下。刘宽电脑中存储的海船资料则以后世西洋软帆船为主,他早已让春兰、秋月全部照抄下来了,回头交给老朱就是。大明造船业只需从中汲取精华,便可变得更加先进。至于汲取成功的可能,刘宽并不怀疑,因为后世就有成例。后世在大航海时代走南太平洋航线的马尼拉大帆船,在中国人眼里是西洋船,可在欧洲却被称作中国帆船。为何?就是因为马尼拉大帆船融合了太多中式硬帆船的特征(优点)。它之所以被称呼为马尼拉大帆船,是因为建造于马尼拉。西班牙人殖民吕宋时,当地以华人为主造船业已很发达,于是这些优秀的船舶理念、设计便让欧洲人学去了。欧洲造船匠人能有融合中西的智慧,中国造船匠人自然也有。远航成功的第二条件便是导航。这一点,此时的中国同样遥遥领先。宋元之际,牵星术便已经发展成熟,全名“过洋牵星术”,甚至诞生了牵星板这样专业的工具,可通过观测北极星来辨别维度。由指南针改进成的航海罗盘也已经成型。此外还有量天尺、测深锤等辅助工具,甚至还会利用“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