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改建铁场,权力在手【求追读】(1/4)
因为六合冶铸业历史悠久,故而冶铸工匠亦多,自前元时,该铁场工匠便多是六合及周边数县之人,到了大明同样如此。故六合铁场部分工匠既受工部管辖,也受县衙的管。因此时已是洪武十四年,明初工匠制度已然成型。在官办场所服役的工匠主要分为两类,轮班匠、住坐匠。轮班匠是指从外地征召来服役的工匠,通常来讲,每班服役三月,一至五年一轮。住坐匠则指在本地服役的工匠,一般来说,只需每月到指定场坊服役十天即可,其余时间可以自由工作。工匠服役期间,朝廷会给予口粮、食盐,偶尔还会赏赐布帛、衣物。此外,一工匠应役,该匠户便可免除部分杂役——正役、田赋、人头税却是不能免的。总体来讲,明初匠户制度虽承自前元,却有革新,对工匠控制虽依旧严苛,但相较于前元到底宽仁了一些。不过,在刘宽这个后世人看来,明初的工匠制度依旧是严酷的、不合理的···午饭后,刘宽到驿馆小憩了一阵。然后便带着随从人员,与王不群前往六合铁场。路上,经刘宽询问,王不群叙说了他先来几日所了解的情况。“六合铁场是应天府最大的铁场,便是放眼整个大明,亦可排入前七。”“工部设有大使、副使各一位、在编吏员五人,杂吏十人。”“有炼铁炉二十一座,铸造炉五十座。”“又有大小各类工匠一千一百四十八人,工余两千三五十五口···”六合铁场离县城不过四五里地,在王不群断断续续的介绍声中,刘宽一行人没多久便到了。刘宽坐在乌云踏雪上,放眼望去,只见这座铁场位于滁河东岸。虽不像后世钢铁厂那样有厂方、围墙,却也有不少建筑。其中最醒目的便是二十余座炼铁炉了——其中几座甚至冒着浓烟,显然正在作业中。除了炼铁炉,便是工匠们的临时居所以及铁冶所衙门了。铁场只是人们口头俗称,铁冶所才是落于大明官方文件上的名字。在刘宽坐于马背眺望整个六合铁场时,两名绿袍小官带着几个吏员从铁冶所衙门快步而出,向这边赶来。“下官六合铁冶所大使龚正(副使张义)见过上官!”虽然只是两个八九品的绿袍小官,刘宽却也没托大,下马还了礼,道:“不必多礼,本官此番奉命来六合铁场公干,还请两位多多配合才是。”听此,龚正、张义明显松口气。他们这些地方上做事的小官,最怕来的上官难说话、难伺候了。目前来看,刘宽似乎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