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终战休兵(3/4)
萧光敬不一样,他是辽国人,辽国起源于北方的靺鞨诸部,人家可没有读圣贤书的习惯,为了利益,没什么不能干的,他们的部落祖先也没留什么不斩来使的祖训。
再说,梁太后的死因一定会淹没于历史的真相中。
就算大宋和辽国想公布出去,李乾顺也会拼死拦着不让说。
太后被鸩杀的死因若传出去,李乾顺这个西夏皇帝还当不当了?西夏的后党党羽们不得造反啊?
脑卒死亡这个理由多完美,为什么要破坏这种完美?
宋辽两国联手密谋,再加上李乾顺作为内应,天下不会有人再关心真相,宋辽夏三国上层只关心未来的利益。
祭拜过后,李乾顺接手梁太后的后事安排,命人在城外找了一块隐秘地地点匆匆下葬,然后留下两名西夏臣子与大宋和谈。
而李乾顺则以梁太后的名义下诏,集结在西夏境内仍追击宋军的各部兵马,急匆匆起驾朝兴庆府行去。
梁太后死了,李乾顺要接管国政,有太多的麻烦等着他处理。
首先要隐瞒梁太后已死的消息,然后接收兵权,直奔都城剪除后党,对朝堂重新洗牌,寻求国内权贵功勋地主等各个阶级人物的支持拥戴等等。
而令宋辽两国都分外重视且头疼的一代西夏女强人梁太后,死后不过一捧黄土,孤零零地埋在某个不知名的地下,她存在的痕迹,正被历史悄悄抹去。
李乾顺草草安排了梁太后的后事便告辞,留下的两名西夏臣子则与大宋和谈。
和谈的结果没有任何悬念。
大宋提出的条件,西夏全盘答应。
原本和谈的条件辽国是需要干预的,毕竟西夏的疆土和城池归属,也与辽国的利益相关。
但可惜的是,辽国使臣是萧光敬,那就好商量了。
三国只谈了一个上午,便敲定了内容,并许下盟誓,盟书写作三种文字传昭诸国,并且着石匠将盟书刻石于碑,立于原大宋与西夏的边境石头城。
和谈条件里,大宋与西夏约定永罢刀兵,重修旧好,西夏并向大宋称臣,每年遣使赴汴京朝贡大宋天子,朝贡之物的价值不得低于十万贯。
至于疆土城池方面,西夏愿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