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长辈(1/5)
最近一阵子,袁阔成先生与朋友聚会时,听说了一件事。“袁师叔,我听说那个叫张远的小子在满世界找师傅呢。”一位和他年纪相仿,但辈份低了一截的曲艺同行说道。“师傅?”“张远?”袁先生面前浮现出了那张在自己面前总是笑眯眯的年轻帅脸。“他不是有师傅吗?”“侯家老二。”“侯家的师傅还不够啊?”袁先生心说我在曲协见过侯跃文,对这小子挺上心的。不至于才拜了没多久就师徒反目吧?“不是,您误会了。”“和侯家好着呢。”“是找评书门的师傅!”“啊!”袁先生想着。我到了这岁数,还要被“绿”?对方给他解释了。就说起之前谦哥儿子百日宴上的那档子事。“这小子没有评书门正经传承。”“收评书的徒弟,按理说是不和规制。”“但主要还是他的身份。”“您想想,咱这行现在什么情况?”“能吃上饭就不赖,可并不比当年了。”评书这行最后一次大火,是在70年代。也就是如今的评书四大家大放异彩的年头。这几位能耐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70年代,国内莫说彩电,那是稀罕洋玩意。只听说过没见过。最早的的国产电视机是58年出品的BJ牌……虽然这是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挂羊头卖狗肉了。就这黑白电视机都不是家家能有的。那年头结婚时的必备品还不是后世的房车钱。那时候叫“三转一响”。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能有这四样就了不得了。有收音机,听评书那可再合适不过了。后来刚有电视机,节目不那么多的年月,看评书也是很时髦的事。袁先生也是在那个时候带头改革,让评书脱离了桌椅,加了身段。就为了方便观众看。其中袁阔成和田连元的身段是多的。不过袁先生的身段是讲究曲艺中的“帅”劲,潇洒。而田连元则南北腔调,各式模仿都拿手。田先生比个太极,八极,乃至洪拳,那架势都有模有样的。这是70年代,再往前,就得是晚清光绪年间,评书和曲艺大火过一阵。以梅老板为首的四大名旦也是在光绪到宣统年间扬名全国的。在那个年头,像袁先生这种身份的顶级评书艺人,一天能挣拉洋车或者捏糖人小贩之流一年的钱!而梅老板这种更甚,当年他的出场费是十根大黄鱼。也就是3000多克黄金!这还只是一场戏的出场费。那年头一套小四合院大概只要十几根金条。梅老板一天一套房。就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