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邵维鼎回港了吗?所有人都在问这个问题(2/5)
儿子说这个厂办小学请的老师都有大学本科学历。
教材是参照了用国际知名出版社的产品,至于语文等内容则是参考了内地的教材。
听他儿子说,教材内容编的很好,不会忘本,国学文化很深。
楚兴国对于这些东西不懂,但他也希望自己的孙子能记住自己是中国人的这个身份。
港岛的教育就是这样,很多学校教材都是自己选择。
而学校又是很多人渗透的地点。
后世,直到2019年国家才开始抓港岛的教育问题。
97年回归后,这都过去了快二十年了。
楚继勇也很乖,听到爷爷叫,立刻就过来了。
“爷爷是读这个吗?”
他拿起报纸,仰着头天真的问道。
“对。”楚兴国摸了摸他的头,笑道:“帮爷爷读一读。”
楚继勇开始读着:“《在港岛的旅途中——鼎峰之下》"
“尽管交通顺畅......”
稚嫩的童音并不理解报纸中的内容,字正腔圆的读着,不带感情。
可这些话,落在楚兴国,落在他的儿子,儿媳们的耳中,却是全然不同。
所有人都停下了筷子,静静听着。
这一幕,发生在很多的家庭。
很多人都像楚兴国一样不认识字,就特地买了报纸,让家里的晚辈念给他们听。
这些人听完或是沉默不言,或是拉着子女的手,千叮咛万嘱咐。
让他们好好读书,以后能进鼎峰,赚大钱,学技术,为港岛发展尽一份力。
这几乎,成为了每一名港岛家长的共识。
这种潜移默化是极为惊人的。
........
“邵维鼎是不是回来了?”
李钊基看到今日份的《朝阳日报》后,立刻有了这个感觉。
太熟悉了,和往常《朝阳日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