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初唐四杰骆宾王(3/7)
贬官者走上造反之路。“几年后,小骆终于去长安谋了一职。”“这是小骆第一次进入职场,他那刚直不阿的性格,开始让他吃苦头了。”“仅几年就遭人排挤被免职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家中的生计,使小骆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正在这时候,一位贵人出手相助,推荐他去道王李元庆的府中任职。”“李元庆是唐太宗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封为道王,此时任豫州刺史,他很赏识骆宾王的才华。”“骆宾王干满三年后,道王特意下了一道手谕,让他写一篇文章自叙才能。”“而骆宾王自己却认为这是自我吹嘘,靠这种做法得到提拔,宁可不做,他回绝了道王。”“这一次是骆宾王自己以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自断升迁之路。”“不久,他就离开了道王府。”“两次谋职混迹幕府,都被迫辞职,对骆宾王打击也不小。”“此时的骆宾王已不是小骆,他已人到中年,对谋事已厌恶了。”“他决定返回兖州,过他向往的隐居耕读的生活。”“这一次隐居前后有12年时间,这期间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人创作的高峰期,也奠定了诗人初唐四杰的地位。”“闲居兖州的后期,由于生活经济拮据,实在过不下去了。”“出于无奈,骆宾王决定复出,于是他给刘祥道等朝廷大员写信请求引荐。”“骆宾王在文坛上的名声还是够响,不久就被举荐入朝参加对策考试。”“阔别长安十八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小骆,已然是那个面带沧桑的中年男子。”“经过考试,骆宾王被录用,负责朝会、祭礼时的摆设和礼仪。”“仅三年光景,噩运又来光顾骆宾王,遭小人的排挤陷害,又丢了官职。”“在人生失意之际,骆宾王依然怀有一腔爱国之情。”“此时国家边关吃紧,吐蕃大举犯边,朝廷派薛仁贵为大将军进军西域讨伐吐蕃。”“骆宾王以五旬年龄,上书朝廷申请从军奔赴前线,以自证自己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很快得到批准,于当年7月踏上漫漫征途。”“骆宾王参军时已五十出头,以这样的年龄上战场,足可以显示出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是,天不从人愿,骆宾王随军西征,并没有实现他边疆立功的心愿。”“薛仁贵将军出师不利,短时间内不能班师回朝。”“骆宾王在西域塞外的军旅生涯,使他成为唐朝边塞诗的先声。”“不久,骆宾王随军入川,参加境内的平叛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