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花巧董小宛(3/6)
氏见此乱象,便想关闭绣庄换些银两带着女儿外出避祸。可是账房一算,绣庄不仅没剩下钱,还欠了几千两银子。白氏知道是伙计搞的鬼,但却苦无证据,只能硬生生吞下这个苦果,不久之后便病倒了。年仅15岁的董白不仅要想办法还债,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但她向来高傲不肯低头向人借钱,于是便听从其他人的建议,更名为董小宛到南京的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明朝崇祯十二年,冒襄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听到友人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不禁对这位传说中的冰清玉洁的冷美人大感好奇。”“几经周折之下,他由方以智引见,终于得以与董小宛在苏州半塘相会。”“当夜董小宛酒宴归来,醉倚在床头,数不尽娇弱不胜。”“二人隔帘相谈,冒襄固然惊艳于佳人风姿。”“而董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襄,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负气节而又风流的才子。”“此次相见,自是心动不已。”“崇祯十五年,冒襄第二次相会,董小宛向冒襄表达了委身之意。”“冒襄始料不及,他借酒醉敷衍,第二天匆忙告别。”“董小宛无奈之下,只好一路送行。”“这一送,就一连送了二十七天。”“从浒关走到北固,冒襄也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但这样几次三番,相送相追,二人的情感却反而愈来愈浓。”“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董小宛赎身。”“次年春,董小宛和冒襄结成伉俪。”“董小宛嫁入冒氏之门后,一洗铅华,尽心尽力服侍冒襄家人。”“事事亲力亲为,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冒襄母亲和妻子特别喜欢董小宛,而董小宛也恭敬顺从。”“闲暇时,董小宛与冒襄常坐在画苑书房中,评论山水,鉴别金石。”“但董小宛最令人折福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到冒家之后,日常琐事都是由董小宛一手操办,井井有条。”“董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冒襄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董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短暂的幸福宁静生活很快过去了,随着清军南下,冒襄一家不得不辗转逃难。”“明亡后冒家生活艰难,冒襄大病了三次,都是董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顾。”“正是这份无微不至,才让冒襄大难不死,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年月竟然能够活到82岁的高龄。”“但这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