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格格档> 历史军事>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66章 理圣朱熹(3/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 阅读主题
  • 正文字体雅黑宋体楷体启体思源苹方
  • 字体大小A-20A+
  • 页面宽度

    -

    100%

    +

第366章 理圣朱熹(3/6)

述,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朱熹认为五常是本,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三纲五常,三纲与五常不可分割。众所周知,承认世间万物参差不齐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但朱熹的三纲五常显然有着个人特色,所承认的尊卑是限于特定角色。如果脱离这一界限,并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朱熹应诏入宫,因对当时崇佛赏仙的风气甚是痛恨,由此上书斥责这一现象。”“北伐的宋军虽然在开始的一个月里,取得了恢复多地的成绩。”“但而后在金兵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再加上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以至北伐受阻。”“在撤兵时又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结果是再次提出了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这样的结果在主战派看来自是无法接受的,朱熹更是上书反对和议。”“同时建议宋孝宗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宰相汤思退主张和议,没有采纳朱熹的抗金主张。”“也许是宋孝宗为了平和朝臣之间的关系,升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却来了个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挂靴而去的朱熹开始醉心对程颢、程颐著作的重读,从全新角度进行思考。”“后人评价其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十分深远,标志着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而后虽然在仕途上也时有任用,但大都不如意。”“晚年时,甚至被卷入了史称庆元党禁的事件。”“公元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去世后,和父皇有矛盾的宋光宗装病不主持葬礼。”“以时任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为首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拥立光宗之子赵扩继位,史称宋宁宗。”“于是,宋光宗被迫成为了太上皇。”“而同时参与此事的宫廷内臣韩侂胄因有功,要求这次事件的第一功臣赵汝愚封他为节度使。”“结果遭到了赵汝愚的反对,由此二人之间结下了怨恨。”“对于朱熹来说该他时来运转的是,赵汝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尊崇道学之人。”“因此把朱熹从外地调至京城临安任侍讲,也就是做宋宁宗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的朱熹还真是腾达了。”“但好景不长,敌方的韩侂胄暗中发力。”“让谏官上书宋宁宗,赵汝愚是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如此几次后,赵汝愚最后竟遭贬官外放,不久后暴病去世。”朱棣:朱熹一生辞官27次,其实都怪南宋朝廷太软弱。无论是朱熹的生父还是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