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词圣苏轼(2/9)
苏轼幸运的遇上了这位主考官。”“科举制度在宋代已十分完善,为防止作弊实施胡名制,还有专人负责抄写,防止主考官认出考生笔记。”“当时欧阳修看完苏轼的试卷赞叹不已,理应评为第一。”“但欧阳修转念一下,如今天下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除了自己弟子曾巩外,恐怕无人能写出这种文章。”“如果将弟子曾巩排在第一,难免会落得徇私舞弊的口实。”“因此,为了避嫌,本应第一的试卷被定位了第二名。”“谁知道科考放榜后,欧阳修为之一震,作者竟然是苏轼。”“于是欧阳修将苏轼旧文全部翻看一遍,更是惊赞不已。”“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苏轼文章惊艳整个宋朝。”“再加上苏轼、苏辙两兄弟一同中进士,父子三人一时风光无限。”“苏轼展露头角后,步入大宋官场,担任凤翔府判官。”“弟弟苏辙跋涉百余里,陪同他远送至郑州,最后与他怀着依依不舍告别。”“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飘摇不定。”“无论身处何地,总是有天下何处不为家的气势。”“唯有在弟弟面前,他才展现出内心的脆弱和依赖。”“每一次与苏辙分离,都在他心头激起无尽的思念。”“苏轼的诗词中,子由这一字出现频率最高,达到了229次,而这正是苏辙的字号。”“公元1063年,宋仁宗的驾崩。”“苏轼结束了在凤翔府三年的任期,回到了京城。”“新上任的宋英宗早已耳闻苏轼的声名,欲将其提拔为翰林院成员。”“然而宰相韩琦却反对此举,主张按常规考试选拔,让苏轼掌管阁之职。”“苏轼知情后并未抱怨,反而心怀感激,认为韩琦是为他好。”“于是他参加了管阁考试,以第三等的成绩入选,受职使管。”欧阳修:在诗词方面,如果说苏轼是词圣,的确无可争议。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苏轼在政治上较为复杂,属于保守派。青年时期有改革的要求,当朝廷起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斥。他历任地方官,被贬职到黄州,闲居多年。后来朝廷启用司马光,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后,再次启用苏轼。旧党废除新法,苏轼不满旧党,再次遭到排斥。待到新党再执政,苏轼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地区。也正是一贬再贬的悲惨人生经历,让苏轼的诗词创作达到寻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苏轼的词直抒胸臆,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