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冲突 vs.破坏性冲突(1/7)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冲突然后会畏畏缩缩损失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经常主动制造冲突通过冲突达到自己的目的掠夺利益?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非常核心的冲突处理模式差异,背后是复杂的心理、社会、文化和进化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差异: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冲突、回避冲突,甚至因此损失利益?
1.**童年经历与依恋模式:**
***惩罚或忽视:**成长过程中,表达不同意见或需求可能遭到严厉惩罚、情感忽视、嘲笑或拒绝。这让孩子将“冲突”与“危险”、“被抛弃”或“不被爱”联系起来。
***过度保护或回避:**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免受任何冲突,或者父母自身回避冲突,孩子就缺乏学习健康处理冲突的机会和榜样。
***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可能导致个体对关系稳定性极度焦虑,认为任何冲突都可能摧毁关系。
2.**气质与神经生物学:**
***高敏感特质:**对情绪(包括他人的愤怒、不满)和压力反应更强烈,生理上更容易在冲突情境中感到不适(如心跳加速、出汗、颤抖)。
***焦虑倾向:**对潜在负面结果(如失败、被拒绝、尴尬)有过度担忧,倾向于放大冲突的威胁性。
***杏仁核反应:**大脑中负责处理威胁的杏仁核可能更活跃,将冲突解读为更高程度的威胁。
3.**核心信念与自我认知:**
***低自尊/自我价值感低:**认为自己不值得争取,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争取成功,害怕坚持自己会招致更严重的否定。
***对冲突的灾难化认知:**认为冲突必然导致关系破裂、毁灭性后果或无法承受的损失。
***过度重视和谐:**将人际和谐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任何冲突都是对和谐的破坏。
***害怕被评判/拒绝:**极度在意他人看法,担心表达不同意见会让人不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