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2章 小李厨子的学术小团体(3/7)
憋的。学术界的施工队首席瓦匠兼项目经理。论文被引用时,名字通常出现在最前面,看起来最拉风,直到看到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通常是那位稳坐办公室,掌握经费和人脉、拥有生杀大权的灵魂人物,十有八九就是你的导师、大老板、课题组的太上皇。
主要作用是搞钱,给个大概方向或者仅说这个方向不错,关键时刻把关,以及负责收信、背锅和戴高帽。
论文不管是出了名还是出了事,大家都找他。论文名字后面带个可爱的小星星,或者标着Corresponding Author。
虽然位置不一定在最前,但在大家心目中,他才是那个说了算的爹。通讯地址一般是他的单间办公室,而不是你那个闭塞的格子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至于梁灿说的让李乐或者张曼曼这种博士生当通讯作者的下场?
选项A,当德高望重的匿名审稿人看到通讯作者邮箱前缀标着的事phd.student.struggling,而不是bigshot.professor时,他们心里会想,“你导师是挂机了吗?让你这菜鸟出来顶雷?”
随即而来的是更严厉的拷问、更刁钻的问题、更多关于研究方法严谨性、理论框架深度的质疑。审稿难度瞬间从困难升级为炼狱模式,“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选项B,当你作为通讯作者给合作机构的教授发邮件讨论修改时,对方可能会默默检查邮箱地址,怀疑人生,“诶嗨?我记得这项目是老张牵头啊?怎么变成小王的邮箱了?小王是谁?老张的行政助理?”
沟通效率直线下降,信任感需要从负数开始重建。
选项C,当你去报销论文费用时,财务处阿姨可能会问,“同学,这个报销单需要通讯作者签字,就是你?哦,那你这导师签名栏找谁签?你自己签自己下面?这,规程不允许啊。”
然后,报销流程瞬间陷入哲学困境,我证明我是我,并且我批准我报销?
选项D,你的论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