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帝国战败(3/4)
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
25日,牛昶昞与东乡平八郎签订了《威海降约》,规定将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倭寇。
28日,倭寇登陆刘公岛,威海卫陷落。
这一战之后,帝国败局已定。
倭寇可自旅顺和威海卫出击,两面夹击,直捣帝都。
此战过后,皇太后见局势危急,强压皇帝,下旨求和。
因北洋舰队起义而彻底失势的李中堂没有被任命。
而是被起复的恭亲王奕?作为全权头等全权大臣,并聘请科士达为顾问前往倭国议和。
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作为倭国的代表参与和谈。
之后的事情就顺水推舟了。
二十多天的和谈,倭寇极尽敲诈勒索之能。
奕?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让倭寇后退半步。
除了辽东在靖难救国军的威慑下未能全部夺走,给帝国省了三千万两"赎辽费"外,其他条款与历史上别无二致。
拿着这样的一纸条约回到帝都,奕?已经是无颜面对,他上奏请辞。
但帝国现在已经是无人可用,除了他,已经没有人能够主持朝中各项事务了。
奕?最终还是被留下了,带着耻辱留下了。
皇帝在第一次读完条约内容后,愤怒地将其撕得粉碎。
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
他对抗不了皇太后,现在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关外与沙俄作战的秦牧。
等他抽出身来,履行双方的那个密约。
议和停战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帝国乃至全世界。
帝国人群情激奋,列强都被震惊了。
所有人都没想到就连倭国也能把帝国打败。
顿时,帝国上下各方势力都开始蠢蠢欲动,列强也更加将帝国视为砧板上的鱼肉。
北方,秦牧领导的靖难救国军成了许多仁人志士所向往的势力。
他们痛击倭寇,收复高丽,痛击沙俄,收复海参崴等一系列事迹在全帝国广为流传。
许多人开始奔赴关外,参加靖难救国军,就连许多帝国公派的留学生和海外侨胞也开始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