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铁血总理苏斯麦(2/6)
全球纺织品出口中心。
山西煤矿、云南铜矿采用蒸汽抽水机、焦炭炼铁技术,不光提升了产能,还支撑了全国铁路和军工发展。
长江、大运河或出现了先进的蒸汽船;京城至江南和西北、中原、东北地区修建了铁路网,加速了国内市场的整合。
晋商和徽商等资本从传统票号转向投资工厂,十三行垄断外贸利润投入到机械进口和研发。
广州、厦门和明州、上海、杭州、天津、青岛等地成为国际贸易枢纽,白银和黄金的流入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当然工业化也是催生了新兴资产阶级,冲击士农工商等级制度,引发类似欧洲的市民阶层崛起。
天朝通过“洋务式“官督商办控制工业,强行干预和延缓了社会变革,但技术扩散还是削弱了思想控制(如印刷术普及新思想),不过苏宁却是一直注重宣传工作,不论是开设现代化学校,还是来办报刊和天朝书店,都是在严格控制着舆论和思想传播,天朝需要的是先进技术,而不是反动思想,思想的改变需要等到天朝再次强大的时候才可以尝试。
很快天朝便是成为了工业品输出核心,欧洲失去了工业革命先发优势,殖民扩张竟然转向了非洲而非亚洲。
白银和黄金的流向逆转,欧洲资本依附于清朝主导的贸易体系。
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移民在蒸汽船支持下建立工业化殖民地(类似新加坡扩大版),取代了欧洲殖民者。
日本提前“黑船来航“,转而向天朝学习先进技术,东亚形成以天朝为核心的工业联盟。
当然科举制对科技人才的压制、土地资本对工业投资的排斥、官僚系统的腐败使工业化停滞于局部。
由于封建社会的土地资源都是掌握在权贵手里,所以苏宁才会借题发挥的大杀四方,重新把大量土地资源收归国有,一些敏感的也是尽量花钱购买回来。
慢慢的废除科举和引导天朝读书人改变思想,设立各种各样的专科大学,向读书人分配利益,引导他们跟随自己的工业革命脚步。
华北平原早期工业化却是导